团队成功举办“多相流高效分离与节能减排技术交流研讨会”

  2015年12月25-26日,受“环境污染控制新技术研究北京市科技创新平台”市财政专项预算经费支持,环保多相流高效分离与污染防治技术研究所承办的“多相流高效分离与节能减排技术交流研讨会”在北京香山饭店召开。交流研讨会邀请了中海油研究总院、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安全环保公司等单位的十多名行业专家参加,校级重点实验室的骨干教师和部分研究生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以“石油石化行业生产过程中油/气/水多相分离与节能减排”为主题,旨在就当前石油石化行业所关心的清洁生产和降本增效等问题等进行沟通交流,同时将过程流体节能与污染控制技术校级重点实验室所研发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与企业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有效对接,并就加强“十三五”期间的校企科研合作等事宜进行商讨。

  中海油研究总院特意为此次会议认真准备了2个报告,郑晓鹏工程师在“海上油水处理技术介绍与需求展望”报告中,以翔实的数据和精美的图片展示了海洋开发后期高含水油田、深水油田、稠油油田热采开发给海上原油和生产水处理带来的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尚超工程师在“气浮旋流设备放大研究的思考”报告中,分析了气泡特性、加气方式和加气量对紧凑型气浮装置(CFU)分离效果的影响,提出了对CFU设备进行结构优化的几种途径。

  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安全环保分公司也为此次会议准备了2个报告,王胜副总工程师的报告“阻截除油技术应用情况介绍”展示了一种针对海上低渗透油田回注水净化处理的新型工艺流程,同时提出基于阻截除油和新型超亲油超疏水分离膜原油脱水技术,与我校在“十三五”期间合作开展海上边际油田开发用高效紧凑型油气水处理装置研究的初步构想,以达到工艺流程短、分离效率高、建设投资低、操作弹性大、适应能力强等目的;邵天泽经理的报告“安全环保公司水处理业务及微气泡浮选技术海上工程应用”展示了基于大量现场环保工程服务经验总结所得“设备堵塞、设备结垢、设备污染、收油困难”等水处理设备的四大运行问题,以及当前现场操作人员不得已采取的“堵、捞、洗、换”等被动应对举措,并表达了与我校加强在海上气浮除油设备改造方面进行技术合作的意向。

  环保多相流高效分离与污染防治技术研究所为此次会议精心挑选准备了8个技术报告:吸附法油气回收技术相关研究及其在油品储运环节中的应用(朱玲教授)、深度除碳脱氮技术研究及其在含油污水低碳处理中的应用展望(吴莉娜博士)、基于微波和超声的原油降黏研究(周翠红副教授)、气浮净水技术的相关基础问题及其最新研究进展(博士生蔡小垒)、内联管式脱液器的设计与室内试验研究(俞接成副教授)、劣质原油破乳脱水用紧凑型静电预聚结(CEC)技术的实验研究与创新设计(硕士生潘泽昊)、三相分离器内置式静电聚结(VIEC)技术研发历程及其现场试验(张宝生副教授)、高频/高压脉冲交流电场破乳脱水微观机理及其原油电脱盐现场应用试验(黄松涛博士),首次向校内相关师生和企业专家全面详细地介绍了过程流体节能与污染控制技术校级重点实验室近些年来围绕石油石化行业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所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研发历程。与会企业专家对我校的油气回收、内联管式分离、管式静电聚结、厌氧氨氧化(“红菌”)工艺处理含油污水等新技术产生了浓厚兴趣,并结合油田现场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为我校师生下一步的研究工作指明了方向。例如,建议结合海上平台双燃料发电机用重油燃料的降黏问题开展微波和超声波技术的研究开发,以替代现役降黏装置;建议结合海上平台自用天然气的脱水问题进行内联管式脱液器小型样机的研究开发,等等。

  虽然会议原计划安排每个报告的时间应控制在半个小时以内,但由于每个报告结束后不仅企业技术首席专家主持的点评中肯到位,而且校企双方交流互动热烈,使得安排在两个半天时间段的各6场学术报告都比预期拖延了1个多小时才结束。在会前已经达成“海上油田高效原油脱水处理技术研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海油发展重大科技专项等科研初步合作意向的基础上,会议期间又初步达成了几个新的合作意向。尤其难得的是,企业专家们的报告从海洋油气开发工程这一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出发,以实际问题和现场需求为导向,极大地开阔了师生的视野。 机械工程学院院长、多相流高效分离技术与设备研究团队负责人长陈家庆教授在会议结束前进行了总结发言,他认为此类技术交流研讨会有效搭建了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相关企业的合作平台,不仅有利于行业企业更加了解学校所形成的鲜明特色和稳定研究方向,而且使在校师生有机会了解到企业实际生产过程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使日后校内的科研工作更接地气、目标针对性更强,同时有利于提高在校师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在感谢企业专家百忙之中予以支持配合的同时,还倡议校企联合定期举办此类会议。